教育改革是價值回歸呼喚的結果。
多知網12月20日消息,近日,在由中國教育學會國際教育分會指導,頂思主辦的RAISE2021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大會上,前北京大學副教授、精神科主治醫(yī)師、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副主任、徠希心理創(chuàng)始人徐凱文分享了《青少年抑郁與我傷害行為:全球性調整和應對策略》的主旨演講。
徐凱文提到,“我覺得要改變教育‘教什么’的問題,除了教知識之以外,我們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現在‘缺德、缺美、缺勞、缺體’,這些部分都要補回來。”
在徐凱文看來,空心病是價值觀的問題。在中國文化當中價值觀就是我們的良知。良心有八心——感恩心、孝敬心、責任心、是非心、惻隱心、羞恥心、寬恕心和誠信心。當一個孩子缺失感恩心的時候,他的空心病就嚴重了,他缺失孝敬心、責任心就是非不分了。如果教育還是功利的應試,就會把孩子逼出病來,這是必須要扭轉的。
“教育改革是價值回歸呼喚的結果。減負,家庭教育,然后依據中國文化的心理干預,不僅僅是西方式的方式,要引進中國文化的元素,來解決我們現在越來越嚴重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徐凱文總結道。
徐凱文是“空心病”現象的提出者,是臨床心理學博士,職業(yè)生涯前12年在做精神科醫(yī)生,后來的12年是在北京大學心理健康中心工作是總督導,負責全校的心理健康和危機干預工作。在最近兩年當中,徐凱文關注重點今年從大學生轉移到中小學生。徐凱文解釋:“因為我們會發(fā)現學生都是帶病入學,進大學第一天開始就出現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和危機心理危機,所以我最近這個兩年多的時間一直在做中小學生尤其是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
(徠希心理創(chuàng)始人徐凱文)
以下為徐凱文演講全文(有刪減,多知網整理):
我今天要報告的有很多壞消息,我覺得我們必須要直面的壞消息,這就是一個房間里的大象,我們現在心理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是日益凸顯的。
有幾個權威數據可以分享一下,一個是中科院心理所,中科院心理所做的國民心理健康。在這個報告當中,我們青少年青少年的抑郁的篩出率是24.6%,也就是說我們每4個中學生當中有1個人是有抑郁的癥狀的;更權威的研究就是國家衛(wèi)建委做的全國的流行病調查,這是建國以來第一次針對兒童青少年的流行病調查,精神障礙發(fā)病率是17.5%,也就是說近1/5患有精神障礙,主要是注意缺陷障礙、抑郁焦慮、甚至是自傷自殘;聯(lián)合國兒童發(fā)展基金會的報告也指出,全球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都在惡化,都在后呼吁各國加大這方面的投入。
實際上,我們還有一塊沒有關注的領域就是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更嚴重。
很多問題如果我們再回避的話,會出現更多更嚴重的情況。為什么我們的兒童青少年會有心理問題?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話題。
我想主要從這樣三個方面來討論:
第一個方面,學業(yè)壓力,“雙減”政策之所以出臺是因為我們此前做了大量的調研,包括做了大量的研究,包括兩會的提案的起草,我們現在全社會都非常關注這樣一個問題,所以“雙減”的政策背后是因為學業(yè)壓力已經導致孩子們出現了這么廣泛的大面積的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了,但是“雙減”以后是不是問題就解決了,我覺得光靠“雙減”只是客觀上減下來,因為“雙減”背后更重要的東西是什么?是教育的心態(tài),是家長的心態(tài),如果教育還是那么焦慮和功利,家長還是那么焦慮和茫然的,那么孩子的壓力還是會從社會層層的傳遞到孩子身上,使孩子們走向崩潰。
現在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越來越凸顯的問題了,我們國家也非常重視,國家心理健康與精神防治中心在今年5月成立。
第二個層面是親子關系,親子關系的問題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我們今年也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這個法出臺的背景是什么?
我簡單舉幾個案例:
第一個,我有個同事她也是北大教授博導,她的孩子拒絕上學了,一個初中男生,她孩子說了一句話,讓她感到非常的郁悶,他的孩子說“你們這些當父母的頭腦太簡單,人太單純”,這位媽媽怎么也想不明白,我這好歹是一北大的教授、博導,怎么就單純了。她不明白,我跟她說我們真單純。我們差不多年紀都是70后,現在孩子們在上高中,甚至上大學,我們這一代人的價值觀其實很單一很幸福,五講四美三熱愛,學習雷鋒好榜樣,這就是我們價值觀的基礎。
但是我們的孩子面對一個開放的世界,尤其通過互聯(lián)網,他們很早的接觸,其實我們孩子比我們優(yōu)秀成熟,他們更早的去接觸各種各樣的知識,他們自學能力很強,他們面對的是一個打開的世界,但是這是個價值觀多元化的世界。任何一件事情辯證地講都有利有弊。所以他們的價值觀更復雜更混亂。以前說三年一代人,現在一個教室里的孩子之間都有代溝,因為他們看的動漫是不一樣的,沒有共同語言。所以現在是我們家長單純,孩子復雜,但是我們家長還停留在我們青春期的時候對青春期的認識上面。
第二個問題,高速發(fā)展的社會和刻舟求劍的父母。高速發(fā)展社會是我們中國用40年的改革開放時間走過了西方社會150年-200年的現代化進程。我們每天都在發(fā)生巨大的變化,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方面我們帶來了大量的焦慮和壓力,焦慮恐怕是這個時代最明顯的一個心態(tài),重要的心態(tài)。但是另外一個層面就加重了我們和孩子們之間溝通的障礙。
我也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我曾經有過一個高中生的來訪者,然后他兩次到學校樓頂要跳樓,被救下來,他父母都是大學教授,他們來做家庭咨詢,他們一家三口人坐在我面前,坐下來就開始吵架。吵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什么叫幸福?”60后父母都曾生活都在北方農村,小鎮(zhèn)做題家一一道一道題做到了著名的大學,畢業(yè)留在北京工作,是一個非常典型的60后70后的奮斗史、成功史、經營史,然后他們的回答是什么?吃得飽穿得暖,人生就是幸福的。
然后這孩子一聽就急了,說怪不得你一天到晚說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就從來沒餓過肚子,我從來沒缺過衣服,然后你們覺得這就是幸福了,我一點都不覺得這是幸福。他沒有缺過,他怎么會覺得這是幸福?我說你來跟你爸媽說說看,你覺得什么是幸福?他的回答是“什么時候我爸媽能夠跟我平等尊重的對話,我覺得這樣才叫幸福。”
他爸媽也急了,說“我們都受過高等教育,家里可民主了,什么事情都跟你商量了啊?”然后這個孩子的回答也很絕:“對,你們都跟我商量,但是最后還是按照你們的意思辦。我的意見從來沒有被尊重過。”這個孩子沒有任何現實的問題。問題是什么?孩子的答案之一是“我父母從來不尊重我,因為他們進我的房間從來不敲門。”但是這個父母會說“我在自己家里為什么要敲門?”
你可以看到說兩代人之間價值觀和文化沖突是非常的嚴重的一個非常細小的事情,可能就會讓我們孩子感到人生沒有價值和意義。而我們的孩子成為整個社會的焦慮壓力的層層壓力的承擔者。如果說我們的教育沒有發(fā)生改變,我們的家長沒有發(fā)生改變,我們還是抱著原來這樣一個教育觀,沒有理解孩子們的心理,那么大概這種沖突會越來越嚴重,那么也會導致我們孩子焦慮和抑郁的問題——空心病。很多教育界的專家學者也都提過,空心病現象的表面上來講是價值觀的缺失,導致了抑郁的問題,但是更重要的是什么?因為我們現在的孩子們物質上已經滿足了,缺的是精神上的追求。
我覺得我們從中央到大家都已經有開始越來越多的這樣共識,教育非改不可,如果再不改的話,不僅僅是不開心不快樂的問題,甚至于可能是自我毀滅的。那么這些問題怎么解決呢?
第三個層面就是我們目前所做的工作——心理干預。全世界大學,越是名牌大學自殺率越高。如何降低自殺率?我們可以做普測,2005年馬加爵事件以后,全國所有的大學入學的時候都做普測,通過普測通過輔導的機制,我們避免了75%以上的高校自殺事件。它不能保證每一個都不出問題,但是我可以在孩子出問題之前就發(fā)現他,比如說我們現在已經把測評體現到什么時候,入學之前,軍訓的時候就做測評,我們4000個北大的新生,20分鐘的時間,手機就可以完成測評。我們發(fā)現有人超過警戒后馬上干預,這個不是北大一個學校的工作,全國高校都是這么做。通過這樣一個方式,我們提前發(fā)現問題,危機管理前置,然后挽救生命,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我們也可以基于這樣的數據對學生的心理狀況做進一步的研究,比如說空心病的情況,我就是通過這樣的一些研究,通過臨床實踐發(fā)現,并且再進一步編制量表去把這樣的一些孩子也找出來。
那么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可以從100個學生當中找出那個最危險的2~5%,然后這個做重點關注的學生,我們就可以提前給予他們咨詢,主動的幫助,這就是我們?yōu)槭裁茨軌虼蠓燃訌娊档妥詺⒙屎屯炀壬淖钪匾脑颉H缓笪覀冞M而把這樣的研究做擴展到了這個中學的領域?,F在我們已經完成了,至于兩年的開發(fā)和研究,用同樣的方式,我們要經過通過我們的臨床研究和文獻回顧總結出來,可能現在當代的中國的中小學生,他的心理特點是什么?
最后一點我要說的是發(fā)現問題進行干預,這都很晚了。要早一點,早在什么地方,我們怎么樣讓孩子們不出問題,少出問題,怎么辦呢?我研究了五六年差不多10年的時間,因為10年前已經出現空心病現象,空心病是什么?我覺得是價值觀,價值觀是什么?在中國文化當中價值觀是什么?價值觀就是我們的良知。
王陽明說的良知,良知是什么?良知不是王陽明拍腦袋想出來的。中國文化最初的時候,堯舜禹時代就有“十六字心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什么叫道心?一千年以后《禮記》中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什么叫明德?本然自明之德。孟子說的很清楚了,大家知道中國文化中儒家文化核心東西是仁。
什么是仁?惻隱之心,人之端也,仁義禮智,我固有之。也就是說人有根本的一些良知是與生俱來的。那么當我們良知被蒙蔽的時候,我們在做一些被自己內心或者外界看來沒價值沒意義不符合良知事情的時候,我們就自我否定。所以大家知道這個王陽明是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大成者,他用這樣一句話來概括,“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也”。
中國文化講究天人合一,這是一種中國式的,用西方的話來講,中國式的自戀。就是我們相信我們人和自然是合一,是要和諧相處的,某種意義上來說,現在的“新冠”疫情大概也是我們跟和諧自然沒有和諧相處的結果。而什么是“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就說從小每個人內心當中都有良知的。我為什么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我的博士論文寫的是監(jiān)獄里的暴力型犯人的研究,簡單來說是哪怕最殘暴的反社會人格的罪犯,他們內心當中都有良知。
我覺得教育要改變教育“教什么”的問題,除了教知識之以外,我們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但是我們現在“缺德、缺美、缺勞、缺體”,這些部分都要補回來。那么這個德是什么?我和湖南師范大學的教授,他做了20多年的青少年的良心的研究,他提出經常要良心有八心——感恩心、孝敬心、責任心、是非心、惻隱心、羞恥心、寬恕心和誠信心。而我和他合作對大學生做了研究,我也做了中學生的研究,結果非常讓我驚訝,跟我研究假設完全一致的,而且要比我想象的更密切的關系。也就是說當一個孩子他的感恩心缺的時候,他的空心病就嚴重了,他的孝敬心缺、責任心缺就是“是非缺”的時候,它的相關點有60%以上,這是非常關鍵的因素的相關了。
教育真的是一個需要改革和反思的地方,后來為什么要管校外輔導機構,這是因為這個真的在威脅到國家民族的發(fā)展了。如果教育還是那么功利的應試的,只是為了一個極其功利的目標去把孩子逼孩子學習的這樣一個狀況,把孩子逼出病來的這種狀況,是非改不可了。
所以從古至今“立德樹人”都是教育的根本,如果離開了立德樹人的教育觀的話,就會制造出大量的青少年的抑郁和心理健康問題。一個孩子他不健康不快樂,他成績再好又有什么意義呢?在北大全國最高學府那么多優(yōu)秀的學生,但是他不進取不快樂,到了學校以后打游戲,荒廢學業(yè),或者他們非常努力學習,問他們?yōu)槭裁?是因為我不能接受比別人差。難道你的價值不是在于你能夠創(chuàng)造最你最有富有創(chuàng)造力,你能夠創(chuàng)造最美好的這個世界嗎?對世界有貢獻,對社會有貢獻,對國家有貢獻嗎?他們沒有,他們現在只要眼前的績點,此后的工資,所以一個人的價值觀對于我們國家社會發(fā)展可能越來越起到決定性作用。
所以教育改革,大概是價值回歸的這樣一個呼喚的結果。減負,家庭教育,然后依據中國文化的心理干預,不僅僅是西方式的方式,我們要引進這個中國文化的元素,來解決我們現在越來越嚴重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