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培訓機構爭先恐后做影視營銷。真金白銀扔進去之后,又有幾個人真正想清楚了自己在干什么,效果怎么評估?值還是不值?本文作者從三個方面闡述了目前教育機構影視營銷的不足之處。
前幾天,有幸觀看了華圖投資拍攝的電影《露水紅顏》,不禁想起最近異常紅火的影視營銷,忍不住吐槽幾句。
形式上看,這部片子融入了多種元素,懸疑、靈異、驚悚統(tǒng)統(tǒng)上陣(不過到最后才發(fā)現這是一部愛情片!)雖然觀眾紛紛吐槽劇情:女主角被人捅了一刀又被車撞了,畫出一道優(yōu)美的拋物曲線騰空而起,掉到河里,居然都沒死……但和Rain、劉亦菲的巨星光環(huán)相比,這些小“瑕疵”似乎也不算事。
雖然豆瓣上只有5.1分,票房也不理想(第三方數據顯示票房約六七千萬),不過電影中沒有出現類似于“劉亦菲跑著跑著一不小心就經過了華圖書店”或者“Rain終于覺得公務員的崗位更穩(wěn)定,于是在華圖的網站查公考的課程”之類的畫面,還是略感欣慰的。
沒有把自己植入進去,說明華圖對于這部電影只是一次投資嘗試,沒有太多的宣傳需求。
很多教育機構一旦扯上影視營銷,都不能免俗地生搬硬套,力爭讓自己穿梭于故事情節(jié)的每個角落,無處不在。
看看教育機構的這些影視營銷,有華圖拍攝的微電影《后青春》、學大拍攝的情景劇《天才進化論》、精銳拍攝的微電影《笨小孩》、華爾街英語拍攝的微電影《語過添情》、瑞思拍攝的《成長的秘密之英語時代》,新通拍攝的情景劇《留學公寓》,還有一干躍躍欲試的其他公司。這些風格各異的影視劇目形式、情景各不相同,卻有著相似的槽點:
槽點1. 影視作品降級為加長廣告
比如華爾街英語拍攝微電影《語過添晴》,男主角張翰從英語不好,在外企里遇到工作,然后報名參加了華爾街英語的培訓,進而英語得到了很大提高,最后一舉俘獲白富美,這樣的套路絕對是一個非常正宗的加長版廣告。不過,華爾街英語這部微電影在制作水準上還比較精良,優(yōu)于大多數同行,達到了一般商業(yè)廣告的制作水準——有些所謂影視作品實在是慘不忍睹。
說到這里,不得不提一下公司做影視營銷最經典的案例:海爾公司在1996年投資6000多萬拍攝的《海爾兄弟》。撇開這筆在當時極其土豪的資金投入,《海爾兄弟》動畫片的成功在于既實現了營銷目的,又成為一部經典的動畫片。因為張瑞敏投拍《海爾兄弟》的出發(fā)點沒有僅僅限于“海爾要打廣告”的思路上,而是將其拍成了一部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動畫片。除了海爾兄弟的形象外,整部動畫片沒有任何推銷的成分。從品牌的營銷角度上,這實在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品牌鍛造。
槽點2. 營銷定位模糊不清
或許是受一堆網絡低成本自制劇走紅的啟發(fā),加上愛奇藝、優(yōu)酷等視頻網站鼓勵自制劇的勢頭,直接導致培訓機構恨不得一哄而上,全部扎堆影視營銷,其中以情景劇和微電影最流行。
那么問題來了,這些自制影視劇都是拍給誰看的?
自制劇的渠道依賴于視頻網站,而這些網站中最受歡迎的是《暴走大事件》、《萬萬沒想到》等惡搞性質的劇集。即便學大和精銳的學生不是此類自制劇的粉絲,他們也絕對不會上視頻網站專門搜索并觀看《天才進化論》或者《笨小孩》。這個年齡段的用戶心態(tài)多數是,“好不容易上會網,趕緊打兩盤LOL,聽聽TFboy的新歌”。
當然,片子更不可能是拍給家長看的。于是,這些自制劇最大的用處就是在校區(qū)里幫沒課的老師打發(fā)一下時間,就像公交和地鐵反復播出的美容美發(fā)節(jié)目,聊勝于無。
營銷第一步,先考慮清楚“做給誰看?”自制劇們顯然沒想明白。
槽點 3. 情節(jié)本身構思粗糙,缺乏看點
好的影視營銷,劇本本身要有很強的故事性或笑點,再將目標對象巧妙的植入。但看看教育機構的自制劇和微電影,基本上全程皆尿點,偶爾再來段背景笑聲,只感覺背后一陣發(fā)涼。
《愛情公寓》、《武林外傳》、《家有兒女》這類的情景喜劇走紅,給大家提供了很多參考的范本。但受制于必須展示在某機構內發(fā)生的故事,所以出場人物會相對單一,但更大的問題在于情節(jié)設計和對白的清湯寡水。
比如學大的《天才進化論》,笑點基本圍繞在各種奇葩學生和家長的身上,不能脫離“來了一個奇葩的學生眾老師怎樣搞定這個學生-這個學生最后有了各種進步”這樣的固定模式。雖然據說這些是根據真實教學案例改編的,但是影視創(chuàng)作畢竟不是案例介紹,可以此為基,但必然需要超過原有的框架。
這種還沒開始就已經猜到結尾的劇作,在這個內容泛濫的時代,實在難以伺候好觀眾挑剔的眼光。
最近一段時間,培訓機構爭先恐后做影視營銷。真金白銀扔進去之后,又有幾個人真正想清楚了自己在干什么,效果怎么評估?值還是不值?
最后奉勸一句,如果你只為了跟風攢一個噱頭,搞一部過目就忘的神劇,還不如直接扔到百度,起碼那個還可以統(tǒng)計下最后的轉化率,又不會被罵。(多知網 劉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