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音樂的孩子不會學壞。
專家|李路
文|張蔚斐
圖片|受訪者提供
來源|成長的可能
很多家長都希望給自己的孩子培養(yǎng)一門興趣,樂器往往是最好的選擇,誰不希望自己的娃能“玩點兒音樂”呢?
看到孩子班上一半的孩子會彈鋼琴,自家孩子要不要也報一個?家長對此很焦慮,不知道該怎么給孩子選擇興趣班,也不知道該怎么規(guī)劃興趣培養(yǎng)的道路,學樂器是否就等于音樂啟蒙呢?
成長的可能對話了音樂啟蒙領域的專家李路,為什么他提倡音樂不考級?如何帶著孩子享受音樂?
李路,CCTV中央電視臺紀錄片導演、攝影師、制片人??缃缫魳穯⒚山逃?,二十幾種樂器拿起來就奏不在話下。擅長用即興音樂的形式來激發(fā)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們近距離體驗不同樂器的樂趣、感受音樂豐富的內涵,讓孩子們知道音樂還可以這樣玩。
成長的可能: 之前您曾提到過您的教學理念中很重要的一點是“音樂的美感”,如何理解“美感”?能否詳細解讀一下?
李路: 怎樣理解音樂的美感?我舉三個例子,我有一個喜歡豎笛的學生,豎笛這種樂器,如果吹不好,就只是一個硬邦邦的樂器,如何讓音樂有“美感”?如何讓樂器表達出音樂的旋律感和演奏者發(fā)自內心的表達?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技術要達到,要有控制樂器的條件。二、你對這首樂曲一定是喜歡的。這兩個基礎打好了,孩子的演奏自然就有美感了。
第二個例子,如何讓初學樂器的孩子培養(yǎng)美感?我在教一個學生拉大提琴,大提琴按理說是非常美的,學生說了一句話:“我們怎么干著急,拉得卻總是不那么抒情呢?”這時候學生已經知道音樂的美是要通過技術來表達的,有了技術之后,怎么表達呢?心里一定要有一團火,如果可以用你心中的一團涌動的火來表達音樂的美感,就到位了。
第三個例子,在我們理解美感的概念上,我經常主張孩子們不要過早地去學樂器,至少十歲以前不要學樂器。所以我就在我的樂器體驗大課堂里提出了一條遭到很多專家反對的說法:“學樂器越晚越好。”為什么呢?三四歲、四五歲學樂器的時候,孩子控制不了,四肢還沒能很協調地去觸摸樂器。導致孩子們對樂器產生里懼怕。這時候你可以不讓他學,但一定要讓他觸摸,讓樂器發(fā)出聲音。
但這時候需要做好音樂啟蒙,什么是音樂啟蒙?把最好的音樂通過老師的播放、指揮傳達給學生,感染學生,讓學生覺得音樂是熱情的、美的。
我舉這三個例子是要說明什么呢?那就是真正的音樂美光靠學樂器是無法完全體會的,我們只有去聽、去欣賞,尤其是老師面對面的演奏。
我經常跟學生家長說,希望家長能和孩子一起聽我上課。因為最終還是家長來決定孩子是否繼續(xù)學業(yè),只有家長在旁邊聽到老師到理念他才會認可。有時候家長不在旁邊,下了課第一句話就是:今天學了什么?其實孩子不知道學了什么,音樂不是學的,音樂完全是一種感受、一種美容、一種美顏。
所以在學樂器之前,一定要多聽音樂,培養(yǎng)樂感。在音樂美學里的樂感遠超于掌握一門樂器的重要性。當你想快速學好一門樂器,但沒有音樂啟蒙和音樂美感時,是掌握不好樂器的,從而導致孩子厭學、恐懼。這些問題的出現都是因為我們事先沒有做好音樂美感的鋪墊。
不愛練琴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孩子掌握不了這個樂器,不愿意吃這個苦。所以我們業(yè)余學琴何必那么專業(yè)?學琴的目的不就是為了修養(yǎng)、為了提高音樂素質嗎?
成長的可能: 學習樂器的過程中,孩子很容易覺得枯燥,越學越沒興趣,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對此可以給家長哪些建議?
李路: 孩子覺得枯燥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沒找對老師;二、孩子不接受;三、沒選對曲目。
最典型的案例是什么?不同的老師用不同的教材針對不同的學生,最后為什么導致大多數孩子都不愛學鋼琴?老師忽略里一點核心問題:到底我們用什么樣的音樂打開孩子對音樂的欣賞的心靈需求?如果我們能把音樂的熱情改編成鋼琴的旋律,孩子一定愛學。
在我的課上,如果一個孩子第一次跟我上課,我不會讓他感覺枯燥。比如一個學生什么都不會,讓他用一個手指頭彈一兩個音,一會兒他就覺得枯燥了,因為他除了這兩個音什么都不會。這時候老師一定要加上伴奏。當你加上伴奏后,就給音樂增加了靈動和動力。
每節(jié)課的時間不要長。我給孩子上課是兩個45分鐘,理論上不長,我都還沒過完癮。當孩子學會一段鋼琴旋律時,我就不彈鋼琴了,我會用其他樂器跟他合奏。這種樂器對樂器、音樂對指揮的互動,孩子會覺得枯燥嗎?不枯燥就有興趣了。
還想給家長提一個意見,不要指望孩子在你的眼光里有明顯的進步,除非你每天逼著他學兩三個小時,這就不是學音樂了,這是用音樂的噪音來折磨孩子。
我建議家長找老師的時候,一、不找專業(yè)的老師,要找會彈鋼琴的藝術性的老師。二、年齡一定超過45歲,閱歷越深,眼光越獨到,閱歷越廣,才會發(fā)現孩子要什么。三、要選擇至少會三種樂器的老師。孩子的注意力不夠,沒有持久性,在孩子的主學樂器學的差不多的時候,老師一定要用別的樂器和孩子互動起來。音樂的靈魂是表達,不是逼著孩子把小星星彈熟練。
成長的可能: 音樂啟蒙有哪些比較常見的誤區(qū)?能否具體舉一些案例幫助家長避免踩坑?
李路: 大家知道奧爾夫音樂啟蒙體系嗎?他主要是以打擊樂為主,我對他的教學體系的核心并不是很贊同,因為他的體系就是讓孩子一人拿一個打擊樂,跟著打擊樂去打。其實我們都低估了孩子對音樂的感受。
我覺得音樂啟蒙的核心和手法只有一個:聽。聽什么呢?西方的古典音樂。如果用年代劃分,浪漫主義之前巴洛克時代的音樂可不可以聽?可以聽,但要看孩子的表情,最好就是從貝多芬以后的音樂開始聽。關于古典音樂之美,可以看周海宏老師的寫的六本書,我把這六本書的核心概括一下:“音樂是用來欣賞的,不是用來折磨人的。”
音樂啟蒙的核心應該是讓孩子多聽西方的古典音樂。家長和老師在孩子的音樂啟蒙上存在的最大誤區(qū)是:到底是給孩子教歌謠還是聽音樂?我發(fā)現現在給孩子上音樂課的時候沒有一個學校讓孩子靜靜地欣賞音樂、講解音樂,而是讓孩子背指法,孩子在情感上能接受嗎?第二,大人真的低估了孩子對音樂美感的需求,所以一定要給孩子多聽美的音樂,盡量不要給孩子聽低幼的歌謠。
我做音樂啟蒙一定要讓孩子學到兩大終身難忘的知識。第一,要認識和觸摸十件以上的中西樂器,這是孩子增加談資的經歷。第二,孩子們一定會感覺到古典音樂的好聽。但是我給孩子聽音樂不是拿著音響放出來我走人,而是有視頻、有講解的。我是做紀錄片出身的,當音樂一響,配上畫面,孩子們終身難忘。
成長的可能: 幾歲開始音樂啟蒙比較合適?如何培養(yǎng)孩子對音樂的興趣?
李路:音樂啟蒙越早越好,從胎教音樂就可以開始啟蒙。可以選巴赫或海頓的,中速偏慢的音樂。音樂啟蒙還有另一個概念,當孩子長到三歲的時候,他對音樂的聽覺已經有了一個主觀判斷,這時候選擇中國五聲音階色彩的音樂可能會把他的聽力帶向“五音不全”。當我們給孩子接觸十二平均律這樣的古典音樂,對孩子的大腦發(fā)育和身體平衡都會帶來直接的效應。所以音樂啟蒙一定要盡早。
培養(yǎng)孩子的音樂興趣就是一個簡單的辦法:定時定量讓他聽音樂,音量不要太大,太大他就注意力不集中了,真正讓孩子專注聽音樂的方式是小音量,有時候越看不清越想看,聲音越小越想去聽清,所以才能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音樂啟蒙的曲目選擇上,盡量選擇西方古典音樂。不要因為孩子年齡小就給他聽天真活潑的歌謠,也不要低估孩子對音樂的賞識度,國外的孩子生下來就聽的是舒伯特的小夜曲,音樂素養(yǎng)高的人一定從小就聽這些音樂。
成長的可能: 部分家長和培訓班又對于孩子提高技術的執(zhí)念很深,忙著考級,追求“技術”是誤區(qū)嗎?
李路: 不主張考級,當你決定讓你的孩子學一門樂器,首先看他是不是這個料,是不是能走專業(yè)路線?在這個領域里是天才?如果你是天才,就一條路走到底,別的都不做了,就一門心思學樂器,當然前提是他要配合你。但是大部分孩子沒有必要把自己的命運拴在一件樂器上,所以大部分孩子不要追求技術。
很多培訓機構承諾家長能在一年內幫助孩子考到多少級,逼著孩子必須完成練琴時間、動作,到最后,孩子考級考出來了,但是孩子再也不愛學琴了。很多家長咨詢我:“我們孩子考到五級以后,打死都不想練琴了,怎么辦?”樂器考級就是勞民傷財。
考級也有好處,通過一個杠桿幫助孩子達到一個目標。但是考級的壞處是什么?一般情況下,孩子想達到那個級別,必須付出比業(yè)余學習多兩三倍的時間,才能在那個時段里考出。所以我不主張考級。
追求技術沒有問題,但是很多家長要求老師20個課時上完,孩子能彈貝多芬的月光的第二樂章。既然是業(yè)余學習,那么讓孩子一生中學會彈三級以下的曲子足夠。三級以下的曲子也非常好聽。在技術和表達上,我更主張表達,中速偏慢的曲子特別能培養(yǎng)孩子的樂感,能讓他的心靈得到凈化。不要追求快,音樂不是越快越美。
成長的可能: 有家長很焦慮,別的孩子彈琴比自己家的孩子好很多,家長該怎么調節(jié)自己的心態(tài)?
李路: 當家長看到隔壁的孩子彈的比自家孩子好的時候,著急是肯定的,這是一個好的現象。通過這樣的對比,你去發(fā)現你的孩子是不是這塊料。不要要求你的孩子和別的孩子一樣,因為你們的特長、天賦都是不一樣的。當看到同年齡的孩子彈鋼琴彈得更好的時候,想想你的孩子的天賦是不是在別的領域?另一點,彈得好的孩子不一定快樂,因為他要付出比你的孩子多兩倍的努力,家長逼著他在努力。
所以家長可以改變一個思路,讓你的孩子享受在音樂中,未必彈鋼琴的技術要超過別人,因為你的孩子的天賦可能是在畫畫、表達方面。我們最終要比的是什么?就是兩個字,快樂。孩子快不快樂?家長快不快樂?
成長的可能: 比如練鋼琴,一首曲子最后一句不熟練,讓他單獨練練最后一句,就是不練,并且表現出不高興,只喜歡被夸….這種情況如何引導讓他愿意開心的練習不熟悉的地方?
李路: 這種情況特別好引導,如果我是這個孩子的老師,就用一個辦法:你把這首曲子放慢兩倍去彈,放慢以后,孩子就來得及反應,出錯率幾乎是零。
另一個解決辦法是:孩子可能回家不愛練琴,一句不熟情有可原,有時候孩子就算在家練熟了,回學校可能又不熟悉了。彈的熟與不熟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老師在課堂上如何用一種美好的心態(tài)、用一種孩子容易接受的、表揚的方式來“批評”。
舉個例子,孩子一句老彈錯,是因為他不熟練,我就會說:“你這個錯得好。”我有一個學生彈小星星,后來我發(fā)現他是故意彈錯的。我問:“為什么你的mi和la都是降了半調?你這個改編的太好聽了。”我就將錯就錯,我把這句彈錯的改編成了非常好聽的旋律。孩子覺得音樂還可以這么變化?他就沒有覺得我是在批評他。
后來我又彈了一首別的曲子,故意在他經常出錯的地方彈錯,我讓他給我找錯,一旦發(fā)現哪兒彈錯了,就喊停。我彈錯了以后他就立刻喊停。這個游戲的方式能改變孩子恐懼的心理。
所以不熟練不要緊,關鍵是他能夠磕磕巴巴地把這首曲子用慢速彈下來就可以了,不必讓專業(yè)的老師用專業(yè)的方式要求孩子,因為他學的不是專業(yè)的鋼琴,他是玩,家長記住這句話。
成長的可能: 身邊很多家長都把孩子學樂器定義為培養(yǎng)一個興趣,強調不會走專業(yè)路線,在這個想法的指導下,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比較低,孩子平時練琴也不勤快,最終只能是“學過”,長大后能一直保持演奏的興趣和能力的不多。怎么理解這個觀念?
李路: 其實有時候光靠興趣也不行,有時候你有興趣,但學不會,最終就會導致你失去興趣。我們主張孩子在學習樂器的過程中,不是培養(yǎng)興趣,而是興趣去找他。很少有孩子主動對樂器產生興趣,有的孩子就是學的過程中才愛上了這個樂器。
家長不能孩子說想學什么就學什么,有的孩子說:“媽媽我喜歡小提琴。”實際上孩子只是喜歡小提琴的顏值,結果一練習完全不是這么回事。但你給他嘗試了一下長笛,他發(fā)現這是他想要的感覺,反而發(fā)生了興趣。
所以家長千萬不要把樂器定義為培養(yǎng)興趣,但是完全可以通過學習一件樂器,讓興趣去找他。在選擇樂器的時候,不要完全讓孩子決定,因為他也不知道什么有意思。
在學樂器的過程中,家長有些話千萬不能說。孩子不愛學樂器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家長說了不該說的話。比如家長說:“你學不會一技之長,將來在社會上就得不到尊重。”孩子不理解什么是尊重,只能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壓力。寧愿用表揚的方式批評孩子,也不要批評孩子。
用一句話來說明音樂啟蒙的重要性,就是學音樂的孩子不會學壞。